大花君子兰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 [复制链接]

1#

砖房小院,错落有致,条条村路平坦敞亮,巷陌间花树掩映,来往村民欢声笑语萦绕耳畔……金秋时节,走进津南区双桥河镇西官房村,一幅美丽清新的田园图景让人心旷神怡。

西官房村地处双城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,现有村民户、人。

现如今的图景令人很难相信,几年前这个村还是出了名的“脏乱差臭”村。

近年来,西官房充分发挥*组织轴心作用,加快建设*群服务阵地,高标准整治人居环境,通过构建“*组织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积极打造农业特色产业,走上了一条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。

*建引领密织网格兜住大小村情

年西官房村换届选举实现“一肩挑”后,积极探索以*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,充分发挥*组织轴心作用,从顶层设计入手,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,以“一张网”兜住村内八大类约项大小事项,实现人、物、事全覆盖,努力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“*建+网格”织密基层“服务网”。全村分成4个片区网格、8个子网格,村*总支书记任总网格长,村“两委”委员带头包片担任片区网格长,其他村干部担任下级网格员。各级网格员不定期对责任片区内的环境卫生、河道清洁、安全隐患进行巡查,对矛盾纠纷进行调解,对法律法规进行宣传,并提供便民服务,实现大事全网联动、小事一格解决,事事入“网格”、人人在“网格”,受到广大*员、群众一致欢迎。

“就像拎起葡萄根形成串一样,村‘两委’按照包片责任制,各负其责。比如人居环境整治、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,网中有格、格中有人、人人尽责。”村*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张玉铁告诉记者,通过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服务,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积极性,广大村民逐渐自发地参与到村庄建设中来,破坏环境的陋习逐渐减少,干群关系越来越好,村里的凝聚力明显增强。

“实践阵地+志愿活动”织牢村庄“文明网”。过去,村里共青团、妇联等工作形式比较单一,针对以上问题,西官房村*总支通过*建示范带群团工作,借助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”和村*群服务阵地,组织*员、青年志愿者团队、巾帼志愿者团队和部分热心村民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,主动服务群众,为群众排忧解难,进而激发了群团组织的活力,凝聚了民心民力,打牢了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。

走进西官房村建筑面积平方米的*群服务中心,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。记者看到,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*员活动室、农家书屋、文化活动室、道德讲堂一应俱全,村民们或看书下棋、或挥毫泼墨,各得其所、兴致盎然。

“*群服务中心真是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,让我们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。”正在练习毛笔字的李大爷喜滋滋地说。

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,西官房村以志愿者“广撒网”式服务、乡贤“主人翁”式引领,让新时代文明思想扎根发芽,实现从村居到家门口的志愿服务全覆盖。

(“共享书屋”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)

退休村干部孙国明在自己的小卖部建起了“服务驿站”,提供应急雨衣、志愿者招募等服务;村内“共享书架”定期更新*报*刊和受群众欢迎的书籍,使*的创新理论和时代新风第一时间飞入寻常百姓家;“板凳课堂”将专家学者请进村来,村民、少年儿童自带“小板凳”在自家门口学习科普知识、健康讲座……据介绍,一年来,“共享书屋”累计更新报纸余份,提供各类图书杂志40余册,累计服务村民余人次;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21次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4次,板凳课堂组织的讲座有百余户村民群众参与其中。

内外兼修乡村“蝶变”展新颜

“80后”刘金宝是土生土长的西官房人,虽然在市区工作生活,但每周回趟老家的习惯一直保持着。过去,几条臭水沟贯穿全村,污水横流、臭气熏天的状况一度让他“反感”,但如今,他却很享受回家的时光,因为水变绿了,空气清新了,环境变美了。

“以前一回到村是‘晴天一身土,雨天两脚泥’,尤其是到了夏天,最怵头路过臭水沟,苍蝇蚊子满天飞,现在臭水沟没了,路也修好了。村里处处鲜花绿树,不少村民还在自家房前屋后整理出了小花圃,我把村容村貌发到了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